摘要
本文探討企業如何扭曲科學以達成商業利益,並導致公眾對科學的不信任。 歸納要點:
- 企業透過遊說和資助研究,影響科學論述,造成科學與商業利益的共犯結構。
- 缺乏透明度的數據使用讓企業能操控輿論,強化數據監管有助於維護科學公信力。
- 跨國組織如ILSI利用資源影響全球健康政策,加深了企業利潤對科學的系統性干預。
我們在研究許多文章後,彙整重點如下
- 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嚴重威脅,應受到更嚴格的限制。
- 許多人認為肥胖是意志力問題,而忽視了基因與荷爾蒙的影響。
- 性別對於肥胖的醫學討論存在差異,女性通常被關注於生育和荷爾蒙失序,男性則較少被研究。
- 外觀似乎正常的人可能內部隱藏大量脂肪細胞,缺乏危機意識。
- 中年後容易出現代謝症候群,需特別注意身體變化。
- 國際間醫療指引提供了針對成人肥胖防治的重要資訊。
在當今社會,肥胖不再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基因、荷爾蒙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複雜議題。許多人即使外表看起來正常,但體內卻可能潛藏著健康風險。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不僅要提高對自身健康的警覺,也要關注科學研究所揭示的真相,以便制定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可口可樂如何利用「企業科學」扭曲肥胖真相,並將運動推上神壇?
可口可樂所做的,正是顛覆了科學過程。它並不是讓研究和測試引領發現,而是決定把全球肥胖問題歸咎於運動不足,隨後設計出研究來將這個主張變成科學。它在學術界找到了運動狂熱者,聘請他們成為這一觀點的全球推廣者,並在全世界開設了多個研究所,以幫助傳播這一理念:飲食幾乎無關緊要,只有運動才能解決問題。不論你的飲食有多麼糟糕,只要你消耗的卡路里超過攝入的,就沒關係。透過簡單地不問正確的問題,其研究結果便成為了堅實的科學(至少對全球媒體而言)。這種新型扭曲甚至被賦予了一個名稱:企業科學。就像替代事實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完全可以接受,也沒有什麼值得生氣的。
**專案1:企業科學的崛起與反思** 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當商業利益與科學研究交織時,所產生的倫理困境。而 **專案2:消費行為研究的轉型與多元化** 則展示瞭如何在探索消費者行為時,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客觀性,以避免陷入類似企業科學帶來的不良影響。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看待那些聲稱以“科學”作為後盾卻又明顯受制於商業利益驅動的資訊。
然後,突然在2015年,《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於全球能量平衡網路(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 GEBN)的頭版專題報導,揭露了該組織背後受到可口可樂公司的秘密資助以及其不實的科學研究。整個謊言的架構瞬間崩潰。可口可樂承認了其錯誤,並放棄了這項詐騙行為(在美國),而這項行為不僅是由他們創立和支援,更是曾經資助其獨立運作永久存在。
對於大眾來說,這不過是同樣的老調重彈。長期受到大型製藥公司、大型農業和大型煙草企業的燒傷,沒有人去調查並懲罰可口可樂。它的股價沒有暴跌,管理層也沒有被起訴到羞愧地辭職,更沒有因為罰款而倒閉。也沒有任何集體訴訟向全世界的人發放五美元。在當今新自由主義的氛圍中,私營企業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逍遙法外。如果你想明白為什麼整個世界對深偽技術和人工智慧毫不擔憂,那就是原因所在。
GEBN事件:企業社會責任與公信力、健康政策監管的挑戰
GEBN曾是國際生命科學研究所(ILSI)的驕傲,正如格林哈夫(Greenhalgh)所稱的產品防衛型非營利組織。它最初於1970年代被創立,以促進咖啡因的消費。在90年代末,可口可樂將焦點轉向了新增糖,吸引了許多不良食品行業的捐款和參與者。這與其他專業或草根式的虛假非營利組織,例如為香煙、藥物等辯護的組織,其本質並無不同。其推動座右銘是「絕不徵收汽水稅」。在缺乏FDA行動的情況下,各城市及其他行政機構開始考慮對超甜垃圾食品徵稅,以減少由此帶來的健康損害和過早死亡問題。隨著GEBN被揭露,ILSI網路崩潰也只是時間問題。**專案1:企業社會責任與公信力:** GEBN事件突顯了企業社會責任與公信力之間的微妙關係。雖然ILSI表面上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但其背後實際上是受到企業利益驅動的。GEBN的曝光讓大眾意識到,企業可以利用非營利組織來推廣其產品,即使這些產品對健康有害。這也反映出,企業需要更加透明和負責任,並真正重視社會責任,才能贏得公信力。
**專案2:健康政策與監管的挑戰:** GEBN事件揭示了健康政策與監管面臨的重要挑戰。在制定健康政策時,政府必須考量多方面因素,包括企業利益、消費者權益以及公共衛生利益。例如,在針對含糖飲料徵稅政策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民眾糖分攝取,但另一方面卻可能引發企業的不滿和抗議。因此,政府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政策框架,以平衡各方利益,有效應對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
ILSI 模式:中國的驚人崛起與健康隱憂
這聽起來不錯——一個老故事,與許多類似的故事如出一轍。敘述得相當透徹(或許有些過於詳盡),並未引發太大的震撼價值。真正的故事在於書的下半部分,在那裡,同樣的情境在中國上演,而結果卻截然不同。Greenhalgh 實時記錄了 ILSI-中國的驚人崛起。其立場被接受為政府政策,其辦公室甚至搬進了衛生部,對飲食幾乎完全淡化的政策成為國家方針,而鼓勵運動的出版物和計畫也變得廣泛流行。當然,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開放西方快餐及超加工食品,肥胖問題也持續飆升。她提到,有一段時間,由可口可樂贊助的計畫佔據了強調運動專案的所有增長。她參加了以產業為主導而非健康專業人士所主辦的中國營養會議。她質疑政府官員如何辯解讓產業直接介入政府,以至於它們能夠制定政策並資助研究。(他們感到不安甚至對她大喊。)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了跨國產業遊說對公共衛生影響的重要性,以及 ILSI 模式在全球範圍內擴散所帶來的挑戰。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如何面對這些外部壓力,以及其社會和健康層面的反應,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探討。
國際生命科學研究院 (ILSI) 如何影響中國的食品安全與健康意識
她發現國際生命科學研究院(ILSI)的時機相當恰當。鄧小平總理向世界開放中國,坦誠地承認中國落後,並尋求西方的專業知識以便迎頭趕上。西方產業因其效率、盈利能力和規模而受到羨慕,而中國似乎將這些特質與尊重劃上了等號。隨著肥胖問題在中國肆虐,這對於一個曾經貧困的國家來說是全新的挑戰,而聖潔的西方產業則提供了一個明確且堅定的解決方案——多運動。這無疑比藥物或食品監管廉價得多,因此被視為一種輕鬆的解決辦法,不容置疑。而且,它在陳春明身上找到了擁護者,這位高層且備受尊敬的醫療管理者引導ILSI穿越各種障礙,以某種不受指責的人士所能提供的所有捷徑。在此過程中,西方垃圾食品公司的CEO們遊走於衛生部的大廳,大膽推銷他們的有害產品,並直接影響政府政策。對於中國研究人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噩夢,但卻沒有權利批評(就如特朗普政府禁止政府科學家發表任何氣候科學進展)。中國市場成為西方垃圾食品快樂的天堂。他們成功了;他們實際上已經踏入內部,在政府內推廣產品。**專案1:ILSI 的影響力與當代中國食品安全議題**:雖然 ILSI 在文中被描述為利用中國當時的政治環境推動西方垃圾食品進入市場,但 ILSI 的影響力並不止於此。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它聲稱致力於推動「營養、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方面的研究。其活動受到廣泛批評,被認為受制於食品工業資助及其潛在利益衝突。在中國面臨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機,例如塑化劑事件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都顯示出 ILSI 推廣之「食品安全標準」與「科學證據」的重要性。因此,理解 ILSI 在中國所扮演角色對探討當代食安議題至關重要。
**專案2:西方食品產業與中國健康意識**:文中提到西方食品產業如何利用中國對外技術及理念渴望,把垃圾食品送入市場。中國消費者日益增強的健康意識給該產業帶來新挑戰。他們開始更重視飲食健康、安全及可持續消費,也質疑起西方產品及行銷策略。中國政府加強了對食安政策之監管,因此該產業需要調整策略以滿足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以及遵循相關標準。在全球化背景下,此現象反映出一種趨勢,即更加注重健康、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顯然這樣的情況不會持久。中國人的體重在增加,而不是變得更健康。專制的習近平控制了幾乎所有事務。在國際生命科學研究所(ILSI)的贊助者陳某去世後,這位守護神的缺失使得中國政策制定中逐漸排除了西方垃圾食品產業的影響。不久後,可口可樂撤回了財政支援,而 ILSI 也在中國關閉,結束了長達二十年的、毫無意義且徹底違背科學原則的體重控制研究時代。
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可讀性:資料堆砌與資訊傳遞的平衡
Greenhalgh 是哈佛大學的榮譽教授,專攻營養與中國,因此她無疑是撰寫這本書的最佳人選。不幸的是,她似乎將其轉變為一份類似於皇家委員會報告的文獻。她儲存了每一項證據,從電子郵件和電話對話,到事件名單、參加者等,細節繁多。書中沒有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忽略。她甚至羅列了在中文中聽到的音譯,顯然是為了未來可能出現的法律訴訟做準備。知道我必須翻過一些關於某場早已被遺忘的大型會議的冗長段落,其中 Greenhalgh 紀錄她的小結,而讀者卻無法獲得新的、有用或值得記住的資訊,使我感到疲憊。這本書雖然高效且全面,但卻超出了完整性的界限。一切都經過精心策劃,彷彿這是她留給世人的遺產。**專案1:學術著作的冗長與深度:** 此段落點明 Greenhalgh 教授的著作風格,以詳盡的資料堆砌展現其嚴謹的學術風格,卻也可能造成讀者閱讀上的疲乏。此現象反映了當今學術圈中追求詳盡論證與資料完整性的趨勢,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術著作可讀性與有效傳遞資訊之間的平衡問題。在快速變化的資訊環境下,學者們需要思考如何以更精煉且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研究成果,以有效地傳遞知識並促進學術交流。
**專案2:資料儲存與學術遺產:** Greenhalgh 教授將所有研究資料儲存下來,包括電子郵件、電話對話、會議紀錄等,展現了她對學術研究嚴謹態度及對資料儲存重視的一面。這同時反映出當今學術界對於資料管理和歷史珍藏的重要性隨著數位化時代而愈發凸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儲存研究資料並將之傳承給後人,是當前學術介面臨的重要課題。
運動真的能減肥嗎?揭開肥胖背後的真相!
幸運的是,結論部分非常強而有力,資訊豐富,填補了科學研究中少數的空白。Greenhalgh 更新了研究結果,告訴讀者「美國每日能量消耗目前與肥胖流行前並無差異」,因此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導致肥胖的原因,而是垃圾食品。她還引用了一項在塔斯馬尼亞進行的研究,該研究針對獵人採集者哈扎族成員進行觀察。結果顯示,他們的身體會因活動量多寡而進行調整,而真正影響體重的是食物攝入,而非能量消耗。每日走一萬步這一說法實際上只是某個計步器製造商的市場策略,與科學毫無關聯(就如同被駁斥過的「每天喝半加侖水」的所謂科學要求)。她指出,要想減少初始體重僅五%,需要每週進行約七小時的適度運動。她展示了健身房如何淪為一種潮流,其宣稱的好處隨著文化變遷而改變:「獲得活力和快樂心情(1950年代)、擁有緊實或肌肉發達的身材(1960年代起男女皆然)、基於自我健康表達個人身份(1970年代)、展現個人及專業能力(1980年代),以及獲取富裕且高尚生活方式(1990年代起)」。她表示,隨著在中國取得的成功,該產業已將重心轉向拉丁美洲,那裡的消費者習慣於在可口可樂中新增糖分。「在那裡,食品產業一直將超加工食品宣稱為必需品;根據其垃圾產品新增的宏量營養素進行健康宣傳;強調自身在當地經濟中的重要角色;將監管視為不必要、對貿易有害或違反貿易協議;發展新的法律主張;並做出企業責任承諾,這些承諾往往更具表面性而非實質內容。」
不知為何,美國的大型企業似乎懷有一種無法滿足的需求,竟然要真正地傷害他們的顧客。而我們卻讓這一切發生。他們會不擇手段達到目的,而我們則邀請他們進入我們的家庭與生活。真是可憐的小傢伙們。—— 大衛·懷恩伯格(Susan Greenhalgh, Soda Science, 2024年8月)
參考來源
公醫時代/「製造」論文:如何規範產業資助產生的研究偏差
...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健康威脅,應該嚴格限制、甚至禁止。可惜這種主張在當時政治不正確,遭貶抑為偽科學,也讓全球肥胖問題持續惡化半個世紀。
來源: 報導者The Reporter《肥胖的真相》:「肥胖是缺乏自制力、毅力」其實是一種偏見
醫療專業人員的研究顯示,人們普遍認為肥胖是意志力的問題,完全是因為個人做出不當選擇。儘管多年來的研究表示基因跟荷爾蒙的因素影響極大,以及眾所皆知大 ...
來源: thenewslens.com肥胖科學、醫療化與性別身體政治= Science of Fat ...
性別化的肥胖身體在醫學論述再現中主要與荷爾蒙失序、生殖、養育問題有關,而男性肥胖僅被侷限於泌尿科的「單一性器官化」以及勃起功能有關;肥胖男性的病理學身體主要由 ...
【健康養成記EP104】泡芙人六大危機每日茶飲促代謝
1.沒有危機意識:外觀肥胖會讓人意識到需要減肥,但「泡芙人」的外觀纖細或看似正常,內臟卻隱藏著大量脂肪細胞,遠多於肌肉。 · 2.代謝症候群:進入中年後,身體 ...
來源: 大紀元時報 香港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本指引係參考目前國際間最新且有公信力的臨床指引,並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指導,以台灣肥胖醫學會於2018 年執行的成人肥胖防治臨床指引為基礎,補充近年國. 內外所發表的 ...
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的真相: 為什麼我們會變胖?我們應該做什麼?
肥胖的真相: 為什麼我們會變胖?我們應該做什麼? 實體館藏位置楠梓圖書館-Nanzi Campus 2樓東方語文書庫區 (415.599 4424). 傳送到. 匯出BibTeX. EndNote. 匯出RIS.
來源: Ex Libris Group肥胖的真相:為什麼我們會變胖?我們應該做什麼? - 琅琅悅讀
《廚房裡的偽科學》暢銷科普書作家顛覆你對肥胖的想像!了解為什麼會變胖?碳水化合物、脂肪、還是糖?腸道菌群還是基因?科學的佐證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胖!
來源: 琅琅悅讀當公信力遭遇行家里手 - 国产丝袜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软件,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天天躁狠狠躁狠狠躁夜 ...
來源: xijingjing.cn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