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產後血壓高不是小事,但中醫能幫忙「打底」
今天要來聊聊一個很多媽媽私下會問,但又有點被忽略的問題:產後高血壓。欸,不是懷孕的時候才有喔,很多人是生完才突然血壓飆高,真的會嚇死人。西醫當然是趕快用藥物控制,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千萬不能輕忽。但很多媽媽會覺得,西藥雖然控制住了,身體還是有種說不出的不對勁,人很累、頭暈、心情煩躁,這時候中醫的角色就出來了。
簡單講,中醫不是用來取代西藥「降血壓」的,尤其是在急性期。它的強項是「調理體質」,把妳因為生產大失血、荷爾蒙劇烈變動而亂掉的身體系統,重新設定回平衡狀態。想像一下,西藥是直接把燒開的水龍頭關掉,中醫則是幫你把整個房子的水管系統都檢查一遍,找出哪裡漏水、哪裡壓力不穩,然後慢慢修好。所以,兩者其實是合作關係,不是二選一。
最近研究怎麼看?不只是老祖宗的智慧
老實說,很多人一聽到中醫,就覺得是「憑感覺」、「講一些聽不懂的陰陽五行」。但現在真的不一樣了,有很多現代研究在試圖搞懂中醫是怎麼運作的。我查了一下,發現一個有趣的對比。 在國外,很多研究會針對「天麻鉤藤飲」這類常用於高血壓的方劑,去分析裡面的單一成分,例如天麻素或鉤藤鹼,看它們如何影響血管放鬆或調節神經系統。
但在台灣,像長庚醫院或是一些中醫藥大學的研究,就更偏向「臨床辨證」。 他們會把病人分組,例如「肝陽上亢」型或「氣血兩虛」型,然後觀察整個方劑(而不只是單一成分)下去之後,病人的整體症狀跟血壓變化的關聯性。 這點我自己是覺得蠻酷的,國外的研究像是拆解零件,想知道每個螺絲釘的功能;台灣的研究則更像是看整台車跑起來順不順,哪個系統(體質)該用哪種油(方劑)。雖然路徑不同,但都證實了中藥方劑對於血壓的調節確實有幫助,並不是空穴來風。
那中醫具體是怎麼分的?常見的兩種媽媽體質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意思就是同樣是產後高血壓,但每個媽媽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所以用的方法也不一樣。在產後這個特殊時期,最常見的大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 體質類型 | 常見症狀 | 舌頭與脈象 | 調理思路 | 我自己覺得啦… |
|---|---|---|---|---|
| 肝陽上亢型 | 血壓高之外,還很容易頭痛、頭暈、口乾口苦、眼睛乾澀、睡不好、容易生氣或煩躁。 | 舌頭偏紅,舌苔比較黃。脈象摸起來會很有力,像琴弦一樣繃得緊緊的(弦脈)。 | 「平肝潛陽」。就是要幫忙把往上衝的「火氣」往下帶,讓身體冷靜下來。常用方劑像是「天麻鉤藤飲」。 | 這種類型,說白了就是身體裡的火關不掉。剛生完小孩,睡眠不足、又要擠奶、傷口又痛,整個身體都在「戰鬥狀態」,交感神經一直很興奮,血壓自然就下不來。 |
| 氣血兩虛型 | 血壓可能忽高忽低,但人總是覺得很疲倦、頭暈(但比較是天旋地轉那種)、臉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沒什麼力氣說話。 | 舌頭顏色比較淡,沒什麼血色。脈象摸起來比較沉、比較細、比較無力。 | 「益氣養血」。這種不是去「降火」,而是要去「補充能量」。目標是把生產時流失的氣跟血補回來,身體機能正常了,血壓才有辦法自己穩定。常用方劑可能是「歸脾湯」或「八珍湯」的加減。 | 這種就像是電池快沒電了。身體為了把血液打到全身,只好更用力地收縮血管,結果血壓反而升高。這時候如果還去用「降火」的藥,就像逼一個快累死的人跑馬拉松,會更慘。 |
所以你看,一樣是血壓高,處理的方向完全相反。這就是為什麼千萬不要自己去中藥行亂抓藥來吃,萬一搞錯體質,真的是會越弄越糟。
除了看醫生,自己能做什麼?
當然,除了看醫生吃藥,媽媽們在家裡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幫助自己。但千萬記得,這些都是「輔助」,不能取代正規治療!
- 穴位按摩:沒事可以多按壓幾個穴道。像是腳背上,大拇趾和第二趾骨頭交會凹陷處的「太衝穴」,它是肝經的原穴,很適合「肝陽上亢」的媽媽,可以幫助疏通肝氣、降降火氣。另外,手腕內側的「內關穴」可以幫助穩定心神、改善心悸跟睡眠。每天想到就用指腹揉個幾分鐘,感覺有點酸脹感就好。
- 溫和的呼吸練習:不用搞得太複雜,就是每天找個5-10分鐘,安靜地坐著或躺著,專心在自己的呼吸上。吸氣的時候肚子鼓起來,吐氣的時候肚子收進去。這可以幫助我們啟動副交感神經,讓身體從戰鬥模式切換到休息模式。
- 飲食注意:這點老生常談了,但真的很重要。坐月子期間的麻油雞、酒類先盡量避免,尤其是體質偏熱的媽媽。 飲食盡量清淡,減少鹽分攝取,多吃深綠色蔬菜跟一些富含鉀離子的水果,像是香蕉、奇異果,可以幫助身體排掉多餘的鈉。
但中醫調理有限制嗎?(這很重要!)
這邊要特別提醒,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妳的血壓突然飆得很高(例如超過160/110 mmHg),還伴隨著劇烈頭痛、視力模糊、噁心想吐的症狀,拜託,請不要猶豫,馬上去掛急診! 這可能是子癇前症的警訊,需要立刻的醫療介入。
中醫調理是針對產後身體還在「混亂期」的調整,是處理亞健康狀態的長項,不是用來救急的。 它需要時間,通常是以週為單位在看變化。把它當成西醫治療之外,一個幫助身體打好基礎、避免血壓反覆波動、改善長期健康的夥伴,這樣的心態會比較正確。
常見的誤解釐清
關於產後高血壓看中醫,有幾個觀念很容易搞混,我在這邊也順便釐清一下。
- 「我懷孕時沒有高血壓,怎麼生完才這樣?」:非常常見!生產過程對身體是個巨大的壓力跟耗損,加上荷爾蒙劇變,本來沒事的身體系統可能就突然「秀逗」了。研究顯示,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女性可能在產後才第一次出現高血壓問題。
- 「那我直接去買降血壓的中藥茶包來喝?」:千萬不要!就像前面表格說的,中醫看的是「體質」。 你可能是虛,需要補氣血,結果喝了清肝火的涼茶,只會讓你更虛、更累,血壓問題可能還解決不了。
- 「中藥跟西藥會不會衝突?」:這是一定要跟你的中醫師和西醫師都誠實告知的。 專業的醫師會知道如何搭配,例如錯開服藥時間,或是選用比較不會跟西藥產生交互作用的藥材。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擅自停掉任何一種藥。
總結來說,面對產後高血壓,我的建議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先用西藥穩定住危險的數值,保障媽媽的安全,然後再同步找一位可信賴的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去做細膩的調理。這樣雙管齊下,才能讓媽媽們在產後這段辛苦的時間裡,更快、更安穩地恢復健康。
聊一聊你的經驗吧!
妳是屬於容易緊張煩躁的「肝陽上亢」體質,還是常常覺得疲倦無力的「氣血兩虛」呢?或者妳有聽過身邊朋友有類似的經驗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