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自製優格。對,就是那個我們在超市冷藏櫃最熟悉的好朋友。你可能會想說,啊不就優格,到處都買得到,有必要自己搞得這麼累嗎?
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超商買一杯,有水果有穀物,多方便。但後來...嗯,一頭栽進去研究才發現,這裡面的水,說真的,還蠻深的。外面買的跟你親手做的,從菌的數量到對身體的好處,根本是兩回事。
重點一句話
簡單講,自己做優格,你能得到的「活的」益生菌數量,可能是市售產品的好幾倍,而且你完全知道自己吃下肚的是什麼,沒有那些看不懂的添加物。這對調整腸道環境來說,差別真的很大。
為什麼要沒事找事做?市售跟自製差在哪?
好,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市售優格包裝上不都寫著「活性乳酸菌」嗎?看起來很健康啊。對,這句話沒錯,但它沒說的是「有多少」以及「有多活」。
我以前也深信不疑,直到我看到一些資料,像是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的研究提到,人體腸道裡的微生物數量,是我們全身細胞的10倍以上...總重可能快要兩公斤,超誇張。基本上,我們的健康狀況,很大程度是腸道裡那些好菌跟壞菌在拔河的結果。所以我們吃進去的菌,品質跟數量就很重要。
這就是自製優格跟市售優格最大的分水嶺。我整理了一個表,你看完大概就有概念了。
| 比較項目 | 市售優格 | 家庭自製優格 |
|---|---|---|
| 益生菌數量 | 有,但數量是個謎。為了運送和保存,通常會經過高溫殺菌,好菌壞菌一起被幹掉...後面再加回去的,數量通常不會太高。 | 這就是重點!菌數可以高到嚇死人。因為發酵時間你說了算,發酵越久,菌的家族就越龐大。 |
| 發酵時間 | 工廠為了效率,大概發酵個 4-8 小時,凝固了就差不多了。時間就是金錢嘛。 | 完全客製化!你可以發酵 8 小時、12 小時,甚至到 24 小時。這就是所謂的 SCD 優格,乳糖幾乎都被分解光了。 |
| 添加物 | 為了讓口感穩定、外觀好看,常常會加膠、增稠劑、香料,有時候還有...很多的糖。這些東西反而可能養壞菌。 | 零。百分之百純粹。就只有牛奶跟菌種。你要加什麼,等做好了再自己加,蜂蜜、水果,都行。 |
| 成本 | 看起來不貴,但長期吃下來也是一筆開銷。尤其是一些標榜機能性的,價格更高。 | 初期要買個優格機,但長期來看,真的省很多。一大罐牛奶的成本,大概只能買市售的一半份量吧。 |
| 在地差異提醒 | 台灣的食品法規對乳製品添加物有規範(可以去衛福部食藥署網站查),但增稠劑、香料在合法範圍內還是常見的。 | 牛奶的選擇很重要。在台灣,你可以選用小農鮮乳,風味會很不一樣。但如果你想用「生乳」,也就是完全沒殺菌的,這在台灣比較難取得,而且風險高,個人不太建議。美國有些州可以合法買到,但我們這邊還是用合格鮮乳最安全。 |
你看,這樣比下來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你花時間自己做,換來的是對自己身體完全的掌控權。你知道嗎,有些研究,像是國外那個健康品牌 Cymbiotika 的文章就有提,說長時間發酵的自製優格,益生菌含量可以是市售的十倍以上。十倍耶,這差距真的很驚人。
實作指引:手把手教你做
好啦,理論講完了,我們來實際操作。其實過程不複雜,就是幾個關鍵溫度要抓好而已。失敗個一兩次很正常,抓到感覺就好了。
你需要準備這些東西:
- 全脂鮮奶:大概 1 到 2 公升。拜託,用全脂的,做出來才香濃。脫脂的...嗯,你會得到一場災難。
- 菌種 (Starter):可以是市售的優格菌粉,也可以是一小杯你喜歡的、成分單純的市售原味優格。我個人是建議從菌粉開始,比較穩定。原文推薦一個保加利亞菌種,因為那是優格的發源地之一嘛,菌株像是保加利亞乳桿菌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和嗜熱鏈球菌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是最經典的組合。
- 溫度計:這個錢不能省!一定要買一支可以測到攝氏100度的食品溫度計。
- 鍋子:最好是用雙層鍋,或者就是一個大鍋裝水、一個小鍋裝牛奶,隔水加熱,比較不會燒焦。
- 優格機:這也是強烈建議的投資。它能提供穩定的發酵溫度,成功率會高非常多。沒有的話,用電鍋的保溫功能、或是悶燒鍋也可以,但溫控比較需要技巧。
- 容器:一個乾淨、可以密封的玻璃罐。
步驟開始:
- 加熱牛奶:把牛奶倒進鍋裡,用隔水加熱的方式,慢慢加熱到攝氏 82-85 度左右。要一邊攪拌,避免底下燒焦黏鍋。不要急,加熱太快會破壞蛋白質,影響後面的凝固。
- 恆溫殺菌:溫度到了之後,維持在 85 度左右,持續個...我自己是會等個 5-10 分鐘。這一步是為了殺掉牛奶裡可能存在的雜菌,幫等一下要植入的好菌清出一個乾淨的戰場。
- 冷卻牛奶:這是最關鍵也最容易出錯的一步。你要把牛奶快速冷卻到攝氏 42-45 度之間。原文是說用冰水浴,就是把裝牛奶的鍋子放到一個裝滿冰塊水的大盆裡。這樣最快、也最能避免雜菌掉進去。如果你放著讓它自然降溫...也是可以啦,但時間拖太長,空氣中的不速之客跑進去的風險就高了。
- 植入菌種:等牛奶降到對的溫度後(太燙會把菌殺死,太冷菌又懶得工作),先挖一小部分溫牛奶到你的玻璃罐裡,把菌粉或那一小匙優格倒進去,攪拌均勻,讓它變成一個「菌種活化液」。然後再把剩下的牛奶全部倒進去,再次溫柔地攪拌均勻。
- 開始發酵:把蓋子蓋好,放進你的優格機。現在,你可以決定你的人生...不是啦,是決定你優格的風味。
- 8-12 小時:這是標準時間。做出來的優格會有溫和的酸度跟不錯的凝固質地。
- 24 小時:這就是前面提到的 SCD (特定碳水化合物飲食) 優格。發酵時間拉長,菌會把牛奶裡幾乎所有的乳糖都吃光。所以優格會非常酸,但好處是,很多乳糖不耐的人也能吃。而且益生菌的數量會達到巔峰。
- 冷藏熟成:優格機的燈跳起來後,先別猴急!把整罐拿出來,直接放進冰箱冷藏至少 6-8 小時,最好是隔夜。這個步驟可以讓優格的質地變得更穩定、更凝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拿出來開吃吧!
希臘優格;右邊是市售的,明顯比較水" width="800" height="480"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style="max-width:95%;height:auto;cursor:pointer" class="no_autoresize">
常見錯誤與修正
老實說,你第一次做,很可能會失敗。沒關係,我也是這樣過來的。這裡列出幾個你可能會哭出來的狀況,還有怎麼救。
- 狀況一:做出來跟牛奶一樣稀。
這大概是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有幾個:1. 你的菌種失效了(可能過期或保存不當)。2. 牛奶降溫不夠,菌被你燙死了。3. 發酵溫度不夠高或不穩定,菌懶得開工。4. 發酵時間太短了。解決辦法就是...下次再試一次,嚴格控制溫度和時間。 - 狀況二:上面一層水,下面一層豆花(乳清分離)。
這通常是發酵過頭,或是溫度太高了。分離出來的淡黃色液體是乳清,非常有營養,不要倒掉!你可以把它攪回去一起吃,或者濾掉做成希臘優格。乳清也可以拿來做麵包或打果汁。 - 狀況三:味道怪怪的,或是有粉紅色/橘色的斑點。
丟掉!立刻!這代表你的器具消毒不完全,被雜菌污染了。所有接觸到牛奶的鍋子、湯匙、容器,在做之前一定要用滾水燙過或徹底洗淨烘乾。衛生是第一位的。
想讓優格更好吃?試試這些進階玩法
等你做出心得之後,就可以開始玩花樣了。
我自己是覺得,如果你用的是比較稀的市售牛奶,可以在加熱牛奶那一步,加一點點吉利丁粉(大概一公升牛奶配半茶匙)。這會讓成品更Q彈,口感更好。
想吃超濃郁的版本嗎?試試看把其中一杯牛奶換成動物性鮮奶油。哇,那個做出來的優格,上面會浮一層像奶油乳酪的東西,攪一攪再吃,熱量炸彈,但是幸福感也炸裂。
做好的原味優格就是一塊畫布,你可以隨便創作。加蜂蜜、楓糖、自製果醬,或是配上堅果、燕麥片當早餐。夏天把它拿去冷凍,就變成健康的優格冰淇淋。說真的,玩法超多。
所以啊,自己動手做優格,一開始可能覺得有點麻煩,但當你成功做出第一罐,然後吃下那口濃郁、純粹、充滿活菌的優格時,那種成就感...真的會上癮。這不只是在做食物,更像是在為自己的健康進行一場有趣的科學實驗。
你第一次做優格的時候,遇到最頭大的問題是什麼?是太稀還是不夠酸?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慘痛(或成功)經驗吧!
